哈尼族自称“哈尼”、 “傻尼”、 “白宏”,史称“和蛮”、“和泥”、“哈泥”、“阿泥”等。新中国成立后,经本民族商定,以“哈尼”为统一的族称。
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,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。1957年,创制了两种方言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。哈尼族文学丰富多彩,民间口头文学内容广泛,体裁多样,主要有神话、传说故事、诗歌、谜语和谚语等。神话和传说是最古老、数量最多的部分,绝大部分都保留在史诗中,其中的代表作有《创世纪》、《奥色密色》、《古老时候的人》、《在察腊垭口上》等。《奥色密色》是哈尼族地区流传最广、影响最深的较为完整的神话史诗。全诗由“开天辟地”、“民族起源”、“兄妹成亲”、“民族迁徙”、“分年月日”、“安家”等六部分组成。它不但是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,而且是一份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史料。诗歌内容极其丰富,有反映宗教和生活习俗的,有反映反抗土司压迫和歌颂人民斗争精神的,还有反映现实生活和反抗包办婚姻、赞美纯洁爱情的。
哈尼族的民间故事和民歌内容也十分广泛,主要分为“哈八惹”和“阿其古”两大类。“哈八惹”即酒歌,多在祭祀、节日、婚丧等隆重场合吟唱,曲调庄重严肃;“阿其古”即山歌,以爱情内容居多,以男女对唱为主。哈尼族是个喜爱音乐、能歌善舞的民族,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随身带着乐器,小伙子们爱的是三弦和四弦,姑娘们喜欢“巴乌”(以细竹管制成,形如笛)和“响篾”(一种小型的竹制吹弹乐器)。在节日或盛大的祭祀场合,大家吹拉弹唱,热闹非凡,甚至夜以继日。传统舞蹈有扇子舞、木雀舞、乐作舞、钱棍舞、拍手舞、三弦舞、大鼓舞等。大鼓舞颇具特色,风格粗犷热烈,具有欢庆的节日气氛。舞蹈内容多与古代传说有关。各种舞蹈都有固定的舞曲。乐器有三弦、四弦、葫芦笙、笛子、巴乌和响篾等。巴乌是哈尼族特有的乐器,吹起来音调幽雅深沉,宜于抒发感情。工艺美术品以素美雅致见称。妇女们能用绣、挑、扣等方式刺绣各种图案、花卉,也能绣龙、凤、鸟、鱼等较复杂的精美图形,色彩鲜艳和谐。墨江哈尼族编织的细篾斗笠帽,也是一种精致耐用的工艺品。
哈尼族的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,土墙木柱,屋顶有平顶、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。族人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,逢年过节吃糯米饭和粑粑(类似年糕的米制品),善用发酵的黄豆掺合豆杆灰制作具有特殊风味的豆豉,这种豆豉被称为“哈尼豆豉”,是佐餐佳品。族人多喜吃酸辣食品,善腌酸菜,酿白酒;嗜烟、酒、茶,部分地区的哈尼族还嗜好嚼槟榔。哈尼族一般喜欢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。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,用黑布或白布裹头。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,下穿长裤,胸前挂成串的银饰,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,戴耳环、耳坠和大手镯。逢节日或是男女青年结交,小伙子们还喜欢把漂亮的羽毛和鲜花插在头上。